
青海省同德县尕巴松多镇贡麻寄宿制小学
高级教师
刘秀青,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70年7月出生,青海同德人,大专学历,高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担任汉语文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工作期间既教书又任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做好新课改的模范带头人。近几年来她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无论是纪律还是成绩方面,在本校甚至在全县都位居榜首,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赞誉,被授予“骨干教师”“个人先进”“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十杰教师”“全国最受关注教师”等荣誉。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距离同德县城22公里处,是同德县海拔最高、离县城最远的一所小学。平均3600多米的海拔,22公里的颠簸沙石路,夏天暴风加冰雹漫天卷地,冬季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大雪封山,两年前才拉通电源……但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封闭落后的地方,刘秀青老师却在乡上唯一的这所学校里一干就是23年。23个寒来暑往,23载风霜磨砺,刘秀青收获了岁月,收获了沧桑,更收获了藏乡牧民与学生无限的尊敬和爱戴。
1994年7月,刘秀青从青海省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斗后索寄宿制小学。第一次去学校报到上班,刘秀青心里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然而,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从县城到学校的22公里沙石路却成了她职业生涯里必须闯的第一道关,搭上一台手扶拖拉机,走了近一天的路程,才到了学校。她成为了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教师。
从手扶拖拉机上爬下来,刘秀青被眼前接踵而来的情形震惊了,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围墙全塌了,两三排平瓦房的教室,安着很小的窗户,而且没有一块玻璃是完整的,学校没有通电,面膛黝黑的8名男老师守着全校60余名学生,而其中仅有两名是女孩。
刘秀青的到来,改变了学校清一色的男老师的面貌,也慢慢改变了学校整体形象。
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刘秀青首先面临着语言上的巨大障碍,每天面对一群不会说一句汉语的藏族孩子,刘秀青这个蒙古族的女子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着这样一个不会说藏语的女老师,附近的村民们纷纷议论:学校来了一位汉族女老师,还给她起了个不雅的外号“汉婆”。
为了能和孩子们沟通,能让他们听懂汉语课,她狠下功夫向学生、牧民、学校的老师学习藏语。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刘秀青便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也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最终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肯定。
斗后索中心寄校所处的地方是牧民们的“夏窝子”。每年一到冬天,牧民们纷纷搬到几十里开外的“冬窝子”居住生活,孩子们不得不整个学期都留在学校,最远的牧民帐篷离学校有50多公里,孩子们难得回家一次。看着学校男老师们既当任课老师又当后勤人员,刘秀青在承担汉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了学校“保育员”的工作。从孩子们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她起早贪黑,每晚上十点多才能休息。寒冷的冬天,教室里必须要生炉子,没有铁炉子,她就想办法用泥巴做土炉子,没有煤,她每天放学后带着学生去山上拾柴、捡牛粪。有时候年纪小的学生经常会尿床,清洗被褥的事情又落到了她这唯一的女教师身上;学生的衣服破了,她就一针一线地缝上;学生的头发脏了,她就为他们洗头发,烫洗内衣;冬天看着孩子们的小手被冻得发紫,她就给孩子们买棉衣、棉鞋、手套、袜子。
这样的朝夕相处,这样的倾力付出,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和刘秀青很亲,而这些,家长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刘秀青这个曾经被称为“汉婆”的老师,成了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学生及当地群众心里最亲切的“妈妈老师”“阿妈小刘”。
在学校,刘秀青还有一份特殊的工作——“校医”。以前,学校没有校医,遇到问题往往临时找人简单处理一下。于是,细心善良的刘秀青又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了这个沉重的担子。斗后索村自然环境差,有时六月份还在下雪。经常十几个孩子甚至几十个孩子挤住在一间屋子里,狭小的空间通风不畅,有时一个孩子感冒往往会传染许多学生,老师必须担负起照顾学生吃药、打针。
由于“身兼数职”,刘秀青任教二十多年里,除了母亲病重期间请过10多天的假,其他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甚至她生两个孩子都是在学校里生产的。
刘秀青给学校带去的,除了各项悉心的服务,还有响当当的教学成绩。现在,学校在校生也由当初的60余名增加到现在的400余名,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大大提高了。23年来,刘秀青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毫不懈怠。教学时她藏汉双语讲课,深入浅出、因材施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所有学生听得懂记得牢,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多少年来,她所担任的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各项工作多次获得上级领导和周围同事及学生家长的一致肯定和好评,1999年她在全县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得优秀奖,并被评为同德县“妇女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海南州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青海省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青海省十杰教师”之一,同年还获得“青海省十大女杰”提名奖;2015年度又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最受关注奖”;2016年度荣获青海省乡村教育工作满二十年贡献奖。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刘秀青二十年如一日,坚守藏区,安贫乐教,尽最大努力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用行动实践着“做一名执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的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