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贵州航天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员
毛腊生,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绥阳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省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 “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荣登央视“大国工匠”颁奖台,成立有 “国家级毛腊生技能大师工作室”。40年来,毛腊生先后主持完成了“无毒型砂”、超大型薄壁舱体实际运用等研制任务,10余项课题或项目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一生专注一事 铸就大国工匠
他用满腔热情去读懂冰冷的砂子,以匠心书写着航天工人的精彩篇章,用聪明才智铸造起强大国防的基石……他就是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贵州航天风华公司的铸造工人毛腊生。
只有初中学历的毛腊生,40年如一日的追求职业技能精细化、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中国制造”,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铸造大工匠”、“大国工匠”“首届贵州省金牌工人”等众多荣誉桂冠。
坚持学习是超越自我的唯一法宝
1977年,毛腊生进入航天风华公司从事铸造生产工作。刚开始连工艺图纸都看不懂。为了学会操作技能,毛腊生成了小组老技师的“小跟班”,随身携带记事本,随时学习随时记录,经常揣摩、虚心请教。他休息日泡在公司图书馆查阅资料,平时经常缠着车间技术员问问题,曾骑行近2公里以外只为找人请教相关技术问题……3年下来,他掌握了铸造基本原理并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具备了独立生产较难铸件的能力。之后,他又以极大的毅力先后自学了铸造初级、中级理论知识,以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合金熔炼等与铸造相关的知识,系统学习了高级铸造工理论知识,成为极少数同时拥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
毛腊生家中的书桌上,几乎全是铸造的专业书;手机里,储存着国内外新型铸件图片或先进合金资料介绍……“坚持学习才是超越自己的唯一法宝。”毛腊生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时,深有感触地说。
置心一处攻坚克难是成功的关键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把困难踩在脚下时,我觉得自己的个子好像变高了!”谈到战胜困难的感受时,身高并不高的毛腊生笑着说。2006年,在单位与一高校共同研发高温耐热镁合金舱体项目多次失败后,毛腊生主动请缨参战。“专家、教授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一个初中生能行吗?”有人质疑。“国内成功的例子不多,别砸了自己‘大师’的牌子。”有人也善意劝他。毛腊生心无旁骛,带领项目组全力投入到紧张的攻坚克难中。加班加点查看产品缺陷、检查原定工艺、确定技术要求、跟踪生产过程、计算具体数据……
那段时间,毛腊生的脑子中装满和该项目有关的问题。
一次,在生产现场吃晚饭时,当同事问他要不要添加米饭,他脱口而出的居然是“加!再加3块。不,是4块冷铁!”。
还有一次,他给女儿已经批改下发的试卷上签字,突然灵光一闪,找到了解决技术问题的答案,他顺手便在试卷的空白处画起了零件造型简图以及计算公式,把女儿差点急哭……
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半个月的忙绿,毛腊生找到了技术问题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成功完成了该合金应用实际产品的研制任务,使公司跻身于国内极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单位之例。“毛腊生个子不高,但在技术上真是‘高人’!”参与该项目研制、曾质疑过毛腊生的某大学教授,竖起大拇指由衷的称赞道。
40年来,毛腊生先后主持完成多种超大型薄壁舱体试制生产、耐高温镁合金实际运用等研制任务,成功解决某铝合金舱体“白裂纹”缺陷等多个难题,其中10余项课题或项目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他参与生产的系列型号导弹,先后四次亮相国家盛大阅兵仪式,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
一生坚守铸造航天事业辉煌
“苦、脏、累”是铸造行业的“代名词”。毛腊生曾有机会离开铸造一线,一些企业多次向毛腊生伸出了“橄榄枝”,甚至有私营企业老板许诺:来我这里管技术,活一点不累,工资还翻倍。但都被毛腊生婉言谢绝了。在铸造行业,导弹舱体属于大件,内部结构复杂,造型无法用机器替代,即便是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面对这样的铸件,也只能手工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配制砂子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它的质量最终决定铸件的成败。由于砂子本身质地疏松,对造型的精准度有很高的要求,在造型的过程中,工人还要不停的移动。为了更灵活方便,工人都是蹲在地上作业。
毛腊生刚接触这个工作的时候,蹲上20多分钟,腿就又酸又麻,为了练就这“蹲”的功夫,毛腊生吃饭的时候也蹲着,看书的时候也蹲着,到后来一天能蹲7、8个小时,有时候加班甚至一天要蹲十几个小时……“第一次接触铸造就喜欢上了这个行当,能干一辈子,我心里很满足,砂子是有语言的,只要你读懂了它,它就像孩子一样听话……” 平时不善言语的毛腊生,谈起铸造和砂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干这行已经39年了,和砂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不管什么样的砂子,他抓一把就知道好坏。毛腊生将他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了徒弟们。他所带的10余名徒弟中,有2人成为了国家技师,6人成为了高级技能工人,就连徒弟的徒弟,也已有多名成为了生产骨干,并利用“毛腊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积极提升了整个班组的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