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称多县第二民族中学
党支部书记
王宏,男,藏族,中共党员,1965年5月出生,青海称多人,中小学特级教师,他身残志坚,教书育人,以校为家,不改初心。扎根高原藏区,以心换心,以爱育爱,唤醒孩子的心灵。“三十年弦歌不辍”,始终在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6摄氏度的雪域高原用热爱与传承书写师道。他倾心民族教育,是“公认的教学能手”、“教师充电的宝藏”、“思想永远跑得更快的学习型教师”;他悉心照顾学生学习生活,守护学生求学之路,与学生情同父子,曾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第二届四有好老师教师启功奖、青海省最美教师、最美青海人提名奖、玉树好人、玉树州创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三十年弦歌不辍,他的臂膀,护卫着一代代草原雏鹰,在高原起飞,在雪域翱翔。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宏始终遵守《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以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自律,为人师表要求规范自己言行,以教好书育好人为天职,勇挑重担,默默奉献,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校工作上、教育教学上,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多次获奖。
从教以来,王宏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他常说,作为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伟大生命,要做一个正直的、有德行的、有学识的、有爱心的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988年,刚从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的王宏,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留在玉树州府或县城工作,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称多县,并主动申请到离县城70多公里开外的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任教。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他左脚残疾,与正常人相比,残疾给王宏老师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有诸多的不便。初到学校,他就承担了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并担任初二年级物理课教学和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三门主课教学,超课时工作,他面临着巨大压力。但身体上的残疾、外在环境的艰苦都抵挡不住教学的热情与干劲。他不仅克服了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随后的教学工作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王宏常对人说: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就得多费心思,多花精力和时间,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所谓教书育人,其实就是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要有爱心,用爱心和责任来做好工作。王宏是学校出了名的工作狂,一工作起来总是没日没夜,很少回家,就连妻子分娩时,他都没时间去照顾,家里的一应事务全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为此,家里人经常抱怨他是“学校的操心人,家里的甩手掌柜。”他却总是淡淡一句“学生们不容易”后,依然“我行我素”。
2014年,称多县教育局号召教师去牧区边远村级学校开展送教支教活动,王宏不顾身体残疾,第一个报名参加,并亲自率队去条件最艰苦的村小红旗小学送教,长期恶劣的高原环境,导致他患有肺病,肝功能严重受损,有时候彻夜难眠,手止不住发抖,校长和亲人都劝他去医院,他却说“再坚持坚持”。
王宏是学校老师们公认的“学习型教师”,是教师团队中的领头雁和带路人。他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认真撰写科研论文,所撰论文《物理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曾发表于《教育教学科研》杂志上并荣获一等奖;《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表于《文苑》杂志,并荣获一等奖;2013年学校在称多县学校党建工作考评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2017年学校在称多县学校党建工作考评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6年以来,《人民日报》刊登“扎根藏区,我特别自豪”,《光明日报》刊登“雪域雄鹰筑梦人”,《人民教育报》刊登“为爱坚守的藏乡园丁”,《青海日报》刊登“‘六公’分撑起的生命高度”宣传他的事迹。
他积极参加培训,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经常认真的总结、反思,把学到的先进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勤奋的学习、不断的积累使他逐渐成熟,他的课堂已经成了学生探究知识的乐园,成了同事们“取经”“充电”的宝藏。有些新老师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摸不着头脑,不会备课、讲课,王宏经常便一遍又一遍地给老师们讲解备课的方法,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老师,让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进步。几十年来,王宏老师所带班级的教学成绩都名列前茅,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从2012年开始,王宏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为了使初中部加快信息化教育的步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从自己积蓄中拿出17万元为学校捐赠修建了一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以提高学校教学设施,用于学校召开各类会议、学术讨论、演讲、报告、新闻发布、多媒体教学培训、课堂录播等。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面对成绩和荣誉,王宏老师没有沾沾自喜,有的是更多的冷静与思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孜孜不倦地投入教学,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始终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铭记于心。他用满怀的工作热情诠释了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用默默付出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用汗水浇铸师魂,用师爱播种希望,他愿做学生梦想起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