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云阳县大果水晶梨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
杨大可,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8月出生,重庆云阳人,重庆市云阳县大果水晶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他是将青春奉献给乡村振兴的大学毕业生杰出代表。1999年,他从四川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重庆云阳无量山,从承包288亩荒山荒地种梨开始创业。2005年,他注册了无量山第一个品牌“大可牌”水晶梨,创建了云阳县水晶梨专业合作社,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教给父老乡亲,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专业合作社已有476户农民,年销售额2000多万,其中年收入大于10万元的有70多户。荣获201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度“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
“我家与梨树有缘。”远近闻名的“梨王”杨大可说。他2000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是放弃成都称心的工作,还是回乡传承种树祖业。他犹豫着,斗争着,最终与女朋友、西南财大会计系毕业的杨永琼下定决心:回乡去!
2001年底,杨大可大胆承包了无量山的营盘岭,开始了他种树创业的梦想。谈及对树的感情,杨大可说:“我打心眼里爱树,就像有的人爱宠物一样。”血脉深处,杨大可承续了父辈的精神:他听惯了林中的风声,山涧的蛙鸣,也看惯了绿水青山,月朗星稀。树,才是他生活的希冀。然而,初创业的艰苦,超出想象。当时他和女朋友想得很简单:“我种树,她算账。”但读了十几年书的他放下笔杆拿锄头,必定要经历一场蜕变。“要将坡地整理成梯地,清理出碎石杂草,打下3万个两尺见方的窝子,施肥,再将木占从乱石窑移过来,工程量之浩大,那时经济非常紧张,连电话费都交不起,头三年我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杨大可说。更恼火的是夏天,烈日当顶,还要去修枝、除草、追肥,穿上衣服吧热,脱下吧,太阳能将人晒脱一层皮。他承包的无量山营盘岭的280多亩荒山,进行大规模的种稙,经过两三年的摸爬滚打,杨大可终于建起了280多亩优质大果水晶梨园, 为了掌握技术,他每年自费订阅了1000余元的青年创业读物。杨大可坚持着,终于成功了。2004年,营盘岭的288亩大果水晶梨给他带来10万元纯收入 。
2004年12月,邻近的大阳乡有一个叫高尚凡的算命先生,他不相信种梨会比他算命赚的钱多,杨大可便带着种苗、农药、肥料亲自到他家,手把手地教他种梨苗,当年高尚凡就收入上千元。如今,高尚凡种梨200多亩,年收入上10万元,还带动大阳乡的村民种梨1700余亩;在他所在的双土镇无量村,有个叫杨自生的村民,由于没有技术,没有收入,生活一直比较困难,连媳妇也找不到。为了帮杨自生振奋精神,发展产业,杨大可主动垫资五万多元给他买来十几头牛,一百多只羊,还将自家种的牧草供给他喂养,杨自生卖牛羊挣的钱,杨大可一分不取,仅仅是用牛羊的粪便肥果园。在大可的帮助支持下,去年杨自生收入了七八万块钱,去年他终于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多赢的效果。
杨大可的种植基地从回家时的几十亩已经发展到上万亩,不仅如此,并在2005年组建了大果水晶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一直大力发展积极推行“树下种草,以草养畜,畜粪肥地,养蜂授粉”的立体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助推农民增收致富,为果农提供生产技术辅导,积极在田间地头宣传党的十八、十九大政策。组织技术人员下乡辅导上百次,并开通技术服务热线,为果农提供各种咨询3000多人次,印发资料6000多份。在他的影响下,水晶梨已扩展到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等十多个省市,梨树种植面积达到32000亩,2016年基地种养殖收入1370万元,年利润400多万元,带动的农户有70多户年收入大于10万元。201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示范专业合作社。
2014年12月,杨大可被推选为云阳县农合会会长,农合会在县供销联社指导下整合云阳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资源,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03个,入会农民1万余户,社员覆盖全县42个镇乡, 积极开展资金互助、科技培训教育,产业开发协调,共同塑造品牌,把优质产品推出云阳。尤其是杨大可积极呼吁的县政府、重庆银行、农合会、农和集团公司四方共建“三农•诚信贷”业务,调动会员闲散资金2500万元,存入银行作为保证金, 银行授信放贷2.5亿元,为全县农合会成员企业实行资金互助79笔,累计金额4078.8万元,代理向银行融资成功100家次,融资金额6000多万元;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农业企业在生产、收购、加工等方面的流动资金需求。
习总书记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2018年3月以来,杨大可作为重庆市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先后走进重庆部分区县、部门、高校,开展了33场巡回报告会,3.19余万人现场聆听报告会,512万人次通过网络在线观看,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影响。他们全部6个队员“不但要做乡村振兴的宣传员,更要当好实干家、带动者。”还成立了重庆聚牛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乌牛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开发3000亩土地,让乌牛村变了样。村里增加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张兴文、曾小英、熊军等外出务工青年也回来了。
杨大可希望通过乡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摸索出一条有预期、可复制、能推广的机制和路径来。他决心把乌牛村打造成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引导、吸引、带动各类青年人才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