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歌舞团
团长
赵德平,男,汉族,194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人,著名剧作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50年如一日,写农民、演农民,创作的《男妇女主任》《当家的女人》《水墙》等作品,四次荣获全国戏剧调演一等奖,多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飞天奖、中国电影百花奖等国家级大奖。他带领濒临破产的大厂评剧歌舞团成功改制,演绎了一个小剧团抢占全国文艺市场的传奇,探索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之路。他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次受省政府通令嘉奖。
紧跟时代用情创作 初心不改服务为民
——赵德平同志先进事迹
赵德平,著名剧作家,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歌舞团团长。赵德平始终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50年如一日,写农民、演农民。他创作的作品,四次荣获全国戏剧调演一等奖,六次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他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次受省政府通令嘉奖。2017年9月,被市委宣传部认定为“廊坊楷模”。
改革排头兵 创新塑活力
1982年,36岁的赵德平出任大厂评剧团团长,他带领这个濒临倒闭解散的剧团正式开启改革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戏曲艺术市场的整体滑坡,剧团和全国大多数文艺演出团体一样,遭遇到了生存危机,通过反思,赵德平认识到“艺术生产必须走创新之路”,要面向市场找出路。为此,在节目创演上改变了以前的“我有什么,你看什么”做到了“你看什么,我有什么”,适应了市场的需求,经受了时代的考验。2009年,大厂评剧歌舞团实施了文化体制改革,由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改为国有独资企业性质,探索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之路,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改制后,剧团先后与全国一些知名企业集团建立了业务关系,每场演出收入从原来的几万元提升到十几万、几十万元,不断创历史新高。演员的月收入也从过去的三千多元增加到五、六千元,最高可达万元以上,演绎了一个小剧团抢占全国文艺市场的传奇。现在大厂评剧歌舞团总资产过亿元,年演出200余场,涉足舞台演出以及电影、电视剧拍摄等多个文化业态。
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赵德平在50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牢记“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一真理,只要有时间,就到地里干活,找老百姓聊天,搜集农村的逸闻趣事,努力创作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佳作。在听说石家庄市一名老党员—马京平传奇而又感人事迹的当天,赵德平迫不及待的驱车进山。几经颠簸,赵德平终于见到了采访对象马京平。真真切切的事迹、实实在在的好人,这位老党员的事迹感动的赵德平泪流不止,哭着完成了采访。回到家中,赵德平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提起笔,留着泪,以他为原型,塑造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情景剧《赶考路上》的主要人物周国良。精心动魄的“生死采访”,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优秀干部,更激励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好风凭借力 长袖而善舞
作为大厂评剧歌舞团这个全国“扎根基层模范剧团”、“为人民服务先进剧团”、“三下乡先进集体”、“双服务特殊贡献院团”的掌门人,赵德平在理论宣讲上有着一般人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而他也“长袖善舞”地将这一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50多年来,大厂评剧歌舞团把舞台搭进京津冀及海南、新疆、陕西、宁夏等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和广袤农村,把节目送进全国亿万个家庭,累计演出5000多场,观众达400余万人次。同样,剧团的舞台搭到哪,赵德平的“理论讲堂”就办到哪,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白山黑水到海角天涯,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他别具一格的文艺形式理论宣讲,在不同地域的群众中都是深受欢迎、深入人心。党的最新理论、重大方针政策,在赵德平创作的戏剧、影视、歌曲、舞蹈、快板、小品等文艺节目中,总能得到寓教于乐的生动解读、形象阐释和思想引导。无论是他创编的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电影百花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国家级大奖的《男妇女主任》《当家的女人》《水墙》等鸿篇巨制,还是进入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农民工之歌》、全国巡演的《孝行天下》、十九大精神主题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根据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创编的《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等专题剧目,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制等领域,都成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既叫好又叫座,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农”情为群众 作品赢观众
为让广大基层群众足不出村欣赏到优秀的文艺节目,赵德平常年坚持送戏下乡,带着文化大篷车变身的流动舞台,从白山黑水到海角天涯,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下乡演出中,赵德平经常住农家,睡土炕,吃粗粮,坐在观众席上认真的观察台上演员表演的每一个细节,并不时地和周围观众交流,了解观众的感受,真正与农民打成一片。他和他率领的团队也被广大基层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的团长农民的团”。
赵德平明确了“文化惠民演出升级”的目标,在硬件升级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作品升级上,深入山东等省、市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努力汲取先进文化和现代艺术表现方式,从《嫁不出去的姑娘》到《进错门的女人》,再到《秋月》的推出,剧团演出的火爆程度大大超出预期,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