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终身教授
王振义,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群众,上海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致力于血液内科学的医、教、研工作70余年,为肿瘤治疗找到全新的理念与方法——诱导分化疗法,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可被治愈的成人白血病,确立了国际公认的白血病治疗“上海方案”,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使中国占领血液肿瘤治疗制高点,为世界肿瘤治疗贡献了中国方案。获得国际肿瘤学最高奖凯特林奖等数十项医学大奖,并还言传身教,培养了陈竺、陈赛娟等“一门四院士”。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振义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教育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致力于医、教、研工作70余年,成绩卓著。
从20世纪70年代起,王振义院士潜心研究白血病,80年代初在国际上首先开展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他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与其他药物合用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使这种十分凶险的白血病,从以往疗效差、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从10%-15%跃升至目前的97%,并提出了“诱导分化疗法”与“靶向治疗”的新概念,使之成为第一种可以通过内科治疗得到治愈的白血病,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他确立的治疗方案也被国际同行称为“上海方案”,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上海方案”的成功让国际同行看到了中国在转化医学上的创新能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系统形态学观察,王振义院士的研究组已证明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奏效的机制是通过诱导分化。1989年以后,进一步研究发现,APL形成的遗传学机制是由于特征性的15 17染色体易位,即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基因(RARA)与15号染色体上的PML基因融合,产生致癌性PML-RARA融合蛋白,使正常造血前体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王振义院士共发表研究SCI论文80余篇,其中1988年发表在《Blood》杂志上第一篇关于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的论文,至今被他引2000余次,获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最佳被引证文奖”。
王振义院士是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创始人、首任所长,在他的带领下,血研所从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发展成为设备一流、管理先进、人才辈出的国内著名的人才孵化地。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部、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领先专业,2001年成为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80余项省部委级重大课题,100余项国家级课题,14项国际合作课题等。
除临床医疗工作外,王振义院士还先后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 1958年,他翻译了《出血性疾病》(1958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成为当时国内该领域唯一可供参阅的书籍。1988年,他作为第一主编编写了《血栓与止血》,并相继于1996年(第二版)及2004年(第三版)出版,该著作获得第十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作为博士生导师,王振义院士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临床与基础结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是王振义院士的得意门生。谈及老师为自己修改硕士论文的场景,陈国强记忆深刻:“王老师一遍遍地修改,我一遍遍地整理抄写。近2万字的毕业论文,王老师先后修改了10遍。”陈国强说,正是导师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他不断地攀登医学高峰。
王振义院士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待人谦和,甘为人梯。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参加署名,目的是让年轻的研究骨干承担更大责任。在事业顶峰期,1996年,当选工程院院士的第二年,王振义教授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42岁的陈竺。“人生就像抛物线,有峰顶,也会衰退,一旦进入下降趋势,就要及早地退,让更有能力的人来干。”2003年开始试行通过教学查房形式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延续至今。这是2003年他自创的特殊查房方式,即每周一由学生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利用一周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思考、分析后“答卷”,并在每周四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今,95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四的“开卷考试”。十多年来,“开卷考试””就以如此实实在在的方式帮助一位位患者,也丰富着临床医生的见闻与学识。
“解决患者的问题”,这是王振义院士一生不懈探索医学创新的动力来源,也是他始终“停不下脚步”的原因。他常说这样一段话:“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的事业,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病人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祖国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