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原校长
竺可桢,男,汉族,中共党员,1890年3月出生,浙江绍兴人。生前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候学创始人。他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第一个地学系,在国内建立了拥有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作为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战烽火中,他率领浙大师生辗转西迁,流亡办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使浙大崛起为全国著名大学。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组建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自1918年留学回国至逝世,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与宛敏渭合撰《物候学》。他执着追求,是笃行“求是”精神的“气象学之父”。
竺可桢,笃行“求是”精神的“气象学之父”。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1909 年,他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 年赴美留学,1918 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4 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 年 4月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 1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曾被授予罗马尼亚科学院名誉院士。1967年,入选英国编印的《国际名人录》。2008年11月16日,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入研究,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一、科学救国之思想
竺可桢在美留学8年,先是进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农业,毕业后进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当时新兴的气象学。这个转变,是源于他“科学救国”的思想。
他留学时深切感受到我国农业与高度商品化的美国农业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但他感到美国的情况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是农业大国,与农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气象。经过刻苦努力,竺可桢获取博士学位之后,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热情,终于在1918年学成回国。
竺可桢回国后,教书育人、潜心科研,在研究领域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
他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曾经在国内建立了拥有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自1918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他是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这一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他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行者,始终从科学视角,关注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不仅在学理上大力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而且知行合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倾力躬亲。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看,他的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学家较早地、独立地关注并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中国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早期探索。
二、浙大“求是”之精神
1936 年秋天,竺可桢在开学典礼上向新生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二问”。在竺可桢看来,大学不仅是教育机构,其价值绝不在于造就多少专家,而是能培养出“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1937 年 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竺可桢决定带领全校1000多名师生走上“西迁”之路。初迁浙江於潜、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求是”校训也诞生在西迁途中。1938 年11月19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在他的倡议下,会议确定了“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之后,竺可桢在历次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 “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2006 年 9月2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在杭高校大学生作报告。他满怀深情地说: “作为浙江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求是’精神,是百余年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浙大人‘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崇高精神的高度概括。”
三、服务社会之使命
西迁时期,竺可桢就提出了“大学教育与内地开发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沿途造福乡里。在江西泰和,竺可桢让土木系的师生考察并设计了一条大堤,由县政府组织施工,解除了水患,一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这个堤在当地被称作“浙大堤”;在湄潭,鉴于这里气候土壤很适合茶树,浙大的茶叶专家教老百姓种茶和炒茶的技术,大大提高了茶叶质量。当年,遵义几条主要街道都有烟馆经营,当地烟民甚众。竺可桢甚为痛心,由浙大提供一笔经费援助,让当地人免费戒烟。即使这么多年过去,老湄潭人还念兹在兹。
回到那两个问题,竺可桢有他自己的回答,第一,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服务,而不在享受。纵观竺可桢的一生,他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地理学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