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委、 市信访局
副秘书长、局长
黄桂林,女,壮族,中共党员,1963年7月出生,广西贵港人,贵港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黄桂林同志深耕于信访一线长达14年,热情、务实、干练、担当,是人们给她的标签。她将信访群众的事当家事,心里装满百姓事,凭着对党事业的忠心,以一颗爱心,帮助上访群众解决无数个信访问题,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近年来黄桂林协调处理的案件达1033件,其中915件罢访息诉,群众送来近200面锦旗挂满了会议室。2018年12月,自治区信访局号召全区信访干部向黄桂林同志学习。2019年,黄桂林同志分别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爱岗行道义,敬业写春秋”,这是贵港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黄桂林办公室里的一副对联。14年来,她写下信访日记数十万字,跟信访群众交朋友,一同流泪、送别亲人,实现案结心结同步解决,协调处理信访案件达1000多件,200多面锦旗见证了她的赤子情怀。她先后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立广西信访工作二等功,“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一、“别人做不来的事,我来做”
2011年冬,贵港市政府对爱民路一带“双违”进行整治,150多间“双违”建筑房屋被依法拆除。房子被拆后,部分群众集资每天杀一头猪,集体吃饭,筹划集体上访,事态一触即发。在这紧要关头,黄桂林来了。“老周,听说你喝酒很厉害,今天我想看一下你酒量到底有多大?”黄桂林提着两桶米酒,每桶20斤,单枪匹马“赴会”。
这架势把现场镇住了。“讲着壮话,穿着朴素,讲话随和,不像是来做工作的,倒像是来走亲戚。既然是上门的亲戚,我们就招待。”黄桂林就这样进了群众的“家门”。
两天后,黄桂林跟这些信访群众成了朋友,大家互相交换了手机号码——他们来自哪里,住哪里,家里几口人,有没有住房,建这些房子投了多少钱……黄桂林都一一记在心上。
情况摸清楚了,黄桂林着手帮助信访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协调民政部门和港北区向困难群众提供帐篷,协调房产部门解决三年的廉租房,解决群众经济补偿……期间,黄桂林下访群众33次,召开协调会13次。这个轰动一时的“双违被拆除”群体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群众上访是因为在老百姓心里还坚守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他们相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通过这件事,黄桂林感受到,不能辜负群众信任,作为信访干部就要走进群众,和大家一起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别人做不来的事情,我来做了;能够为党和政府分忧,能够帮群众办成一件件实事好事,再苦再累都值得!”事后,黄桂林升任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
二、“只要心里有百姓,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信访工作素有“天下第一烦”“第一难事”之称。但黄桂林进了信访门,就决心当好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架桥者”。她常说,“只要心里有百姓,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赵某某是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人,2005年从部队转业安置到我市市直某学校做管理人员。2014年,在清理“吃空饷”期间,赵某某因长期旷工被辞退。2016年,赵某某被人发现晕倒在路边,送医后不治身亡,经诊断为猝死,遗体一直存放在市殡仪馆。赵某某去世后,家属多次信访,属于“三跨三分离”信访案件。
2018年7月,黄桂林带专案组两赴湖南赵某某老家协调会商。“你们有6个姊妹,我也有6个姊妹。”凌晨2点,终于轮到黄桂林讲话。她说,“平时,姐妹有个感冒发烧,我们都要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如果住院,大家还要想办法一起筹钱渡过难关。如今,你们老弟突然去世了,怎么不难过……”说到动情处,黄桂林哽咽了,现场大家都哭了起来。“黄局长讲这话像人话,像个干部模样。”黄桂林讲完后,赵某某的一位哥哥站起来说话,“这样的领导干部我们愿意跟她谈”。黄桂林趁热打铁,一壶普洱茶、一壶绿茶,与赵某某的两位哥哥继续聊,谈生活不易,谈人生得失,这一谈就一个通宵。天亮的时候,群众的心亮了,气顺了,思想也通了。7月30日,信访人签订了协议书。“像赵某某一家这样的群众,生活不易,碰上一些突发事故,难免情绪波动,但只要相信他们不是故意作对,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黄桂林深情地说。
三、“百姓的事,再小都是大事”
十几年信访工作历练,让黄桂林对“做信访就是做信任”有了更深感悟,对群众信访有了更深理解。她说,干部要取得群众信任,关键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和评判诉求。“百姓的事,再小都是大事”。
黄桂林把群众信访每一件事挂在心上。从2006年开始,她坚持每天写民情日记,至今已累积有20多本超过10万字。这一本本日记,促使我市一系列信访工作改革措施陆续推进、落地生根。律师参与接待上访群众、信访公开听证评议、诉访分离等均在全区率先推出。其中,“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分离协调机制”项目获得“首届全国法治信访进步奖”,这是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信访局。
2006年黄桂林回老家过春节,她的家公,一名当了40多年教师的老人阅读着儿媳黄桂林递过来的民情日记,用笔写下一副对联“爱岗行道义,敬业写春秋”,老人对她说,“孩子,你这工作非常有意义,也是修功积德之事,干好了老百姓都会感谢你,也会永远记住你的好,你要好好干!”如今,这副对联经过装裱后挂在黄桂林办公桌正对面,一抬头,长辈的勉励就历历在目。
带着信任做信访,黄桂林坚信,党和政府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就在平凡琐碎甚至有些棘手的信访工作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