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联主席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赵季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8月生,大学学历,河北束鹿人,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党组成员。党的十五大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他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题材广泛,创作体裁涉及交响乐、民族管弦乐、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舞剧、艺术歌曲等,为百余部电影和电视剧作曲。曾二度获得电影“金鸡奖”最佳作曲奖、四度获得电视“金鹰奖”和“飞天奖”以及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成就奖”、“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等。
1984年至今,赵季平为近百余部电影和数百部(集)电视剧作曲,塑造了众多生动的音乐形象,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迁。他曾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应邀出席了在瑞士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电影音乐节,并由美、英、法联合拍摄人物专题纪录片《音乐家赵季平》。他的音乐创作题材广泛、质量上乘,创作体裁涉及影视音乐、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协奏曲、室内乐、舞剧等,显示出他多方面的创作才华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曲家。
牢记使命 发时代之先声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赵季平的音乐创作具有强烈时代气息,他善于通过音乐表现时代、展示现实。他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自觉地转化为音乐创作,体现在一部部有担当、有气派、有中国精神的音乐作品中。他创作的电影音乐《黄土地》《红高粱》《孔繁森》《水浒传》《梅兰芳》《乔家大院》《大秦帝国》,民族管弦乐《庆典序曲》《古槐寻根》、大提琴与乐队协奏曲《庄周梦》、第二交响乐《和平颂》、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曲》、歌曲《祖国强大、国旗增色》《黄河鼓震》《西部扬帆》《我的陕北》等,这些音乐作品记录了时代变迁、体现了时代风貌,鼓舞和影响了一代代年轻人,展现了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是社会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赵季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多年来创作出一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音乐作品。获得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音乐、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等十多项国际奖的电影《红高粱》塑造了一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形象,歌颂了他们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思考。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着力描写了一个悲壮的女性人物的命运,对中国一夫多妻制及人性恶的方面做了有力的批判,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寓意性。之所以,赵季平的音乐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一方面是源于对广大人民命运的关注,另一方面是他怀揣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把人民当作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与人民同呼吸、同命运,从内心感受人民的呐喊,理解人民的梦想。
扎根生活,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正是赵季平一直以来坚持的创作道路,他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正是由于他长期扎根生活、扎根群众,从民间汲取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素材。每一次的深入民间、深入生活,他都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向生活学习、向民间学习、向人民学习,把珍贵的民间文化当成自己创作的源泉。在创作交响音画《大秦岭》时,年逾古稀的赵季平不辞辛苦走进秦岭,登太白山、走老县城、寻老栈道,感受这方土地滋养出来的文化。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大宅门》的音乐中大量使用了京韵大鼓和京胡。赵季平在他的音乐作品中采用京剧音乐及京剧打击乐,《大宅门》并非第一次。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中,他就开始尝试了。《黄土地》《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菊豆》《活着》这些优秀的音乐创作源泉无不是来自于民间。他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同时加入创新和发展,使音乐与影片题材风格、人物性格很好地融在一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
作为一位影响深远的作曲家,赵季平是我国当代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之所以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得益于他始终怀揣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扎根生活、扎根民间,以发扬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创作、研究和探索,继承传统同时大胆创新,最终凭借他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精湛的作曲技术和深厚的学养创作出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的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