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
院长;院长
沈中阳,男,汉族,农工民主党党员,1962年11月出生,辽宁辽阳人。沈中阳是我国知名器官移植专家、移植专业学科的奠基人。曾创造我国首例长期存活肝移植病例,创立和改进多种肝移植术式并建立术式原则,创建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综合防治方法,深入开展器官移植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心脏死亡供体器官临床与基础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医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等国家级荣誉奖项;曾获“市九五立功奖章”、“天津市人民政府青年奖”、 201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天津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
沈中阳教授是我国知名器官移植专家,致力于器官移植临床与基础研究20余年,做出一系列开拓性工作,极大提高了我国肝移植水平,为我国肝移植医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组建国内首个移植专业学科,推动我国移植事业发展。1994年完成我国首例长期存活肝移植病例,成为国内肝移植临床阶段开始的标志,该病例保持国内肝移植受者生存纪录11年。1998年,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组建国内第一个器官移植专业学科,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移植中心,在国际移植界产生重要影响,培养了大批优秀年轻人才。其团队免费培训国内外进修学员近千人,协助我国22个地区66家单位(约占全国3/4的肝移植中心)开展临床肝移植工作。截至2018年底,沈中阳领导的移植中心共完成肝移植10826例,其中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79.2%和75.1%,成为全球单中心完成肝移植例数最多的医疗单位。美国器官移植学会主席Ronald Busuttil教授评述:“Their work made China on the map.”(他们的工作使中国呈现在世界肝移植版图上) 。
创立和改进多种肝移植术式并建立术式优选原则,创造多项全国首例。完成全国首例减体积儿童肝移植、再次肝移植、多米诺肝移植、腹腔镜辅助活体右半肝供肝移植、全腹腔镜下亲体肝移植供肝切取、小儿二次亲体肝移植。2009年完成国际首例多米诺加活体供肝双肝移植和国际首例同期同供者捐献成人间亲体肝肾联合移植。此外,完成年龄最大(78岁)、孕妇、艾滋病阳性受者肝移植,首例无输血肝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肝移植,突破多项肝移植相对禁忌。在对多种经典术式开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建和改进,并建立合理的肝移植受者术式优选原则。研制腹主动脉及门静脉系统灌注管路,创建适合我国特点的“无心跳尸体供体”器官获取方式,现已成为我国普遍应用的标准术式。
创建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综合防治方法,攻克该领域世界难题。我国80%肝移植患者为乙肝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既往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率高达80~100%,因此乙肝相关性肝病曾被认为是肝移植禁忌证,是我国肝移植不能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沈中阳联合多学科研究攻关,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肝移植后乙肝再感染的防治方法并成为全国现行标准方案,此方案的应用使肝移植术后五年乙肝复发率由80%以上降到5%以下,肝移植患者平均生存期从2~3年延至长期生存,解决了我国肝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联合远大蜀阳药业研制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发明专利1项。沈中阳及其团队开展针对免疫抑制状态下乙肝生物学特性研究,提高了对肝移植术后肝炎复发的临床预判。完成世界最大样本量乙肝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再感染的预防研究。该成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应《Hepatitis B Research Advances》主编Alicia P Willis邀请编写该书中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再感染章节。
深入开展器官移植关键技术、心脏死亡供体器官临床与基础研究。沈中阳作为国家863计划器官移植关键技术项目首席专家,利用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肝移植和小肠移植器官保护、免疫耐受诱导等方面深入研究。带领全国9家著名器官移植中心开展包括肝移植、肾移植、胰肾移植、干细胞组织工程、免疫耐受等器官移植关键技术研究。其带领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团队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开展“建立完整的器官保存及体外修复体系与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的评估、筛选标准”研究,研究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的功能保护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评估、筛选标准,研发新型器官保存液及器官保存、转运、修复装置。
推动我国心脏死亡捐献工作。沈中阳积极推动我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参与制定我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促成我国首部器官捐献地方条例《天津市人体器官捐献条例》的颁布。
沈中阳教授迄今发表主要学术论文41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7篇,主编和翻译《临床肝移植》《现代临床肝移植》《中国肝移植》《肝移植手册》等著作共计14部,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8名、指导博士后4名;现任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南开大学重症医学暨器官移植研究院院长,《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总编辑,日本帝京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及其它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以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被授予“2014年度全国十佳科技工作者”“2013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医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等荣誉称号;所带领团队2014年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