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
机械师、党委副书记
马恒昌,男,汉族,中共党员,1907年7月出生,辽宁辽阳人。马恒昌生前曾任沈阳第五机器厂工人,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总机械师、党委副书记,是“马恒昌小组”的创始人。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等荣誉。第一、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1年,“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发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全国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小组先后有3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2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3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小组5次被命名为国家级先进集体,54次受到省部级的表彰奖励。
在共和国工业史中,有一个走过半个多世纪历程的英雄集体,这个英雄集体就是——马恒昌小组。
1948年11月2日,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解放。正在沈阳第五机器厂(原中捷友谊厂的前身)当车工的马恒昌和他的工厂也从此迎来了新生活。
从15岁就进工厂学车工的马恒昌还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变化是真的。因为,他经历过的生活曾给他带来过太多的悲伤和失望。可是通过观察他发现,共产党派来的厂长和工人一样住简陋的平房,自己烧炉子取暖做饭,还满屋子冒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生活上没有一点儿特殊;原先的国民党工头虚报冒领吃空饷,绞尽脑汁克扣工人血汗,而共产党在工厂没开工时就为工人发高粱米,千方百计安排好工人生活……马恒昌平生没见过这么好的厂长,也没有见过这么平等的社会,因此,他坚信共产党确实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跟着共产党走,报答共产党的恩,建设新中国新社会。
第五机器厂原是一所兵工厂,主要生产六O炮、冲锋枪和少量机床。沈阳刚解放时,马恒昌所在的车工一组仍是过去的工头管理,对工人非打即骂,恶霸作风十足,工人们再也不能忍受他的欺辱,齐心赶走了恶习不改的旧工头,一致推举忠厚老实、为人正直、技术好的马恒昌为组长。这时小组共有10名组员。新的环境、新的带头人、新的工作方式,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当时,辽沈战役己结束,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还在进行中,前线急需武器。工厂把修复17门高炮闭锁机的任务交给了车工一组,当时既没图纸,也没工艺,只有废旧的部件做样子,马恒昌便和工友一起动手测绘画图。当时,他正在患病高烧不退,却仍带病坚持生产。有一次,敌机来轰炸,一颗炸弹在车间旁爆炸,厂房窗户都震碎了,玻璃片乱飞,可马恒昌他们仍坚守在岗位昼夜加班生产。就这样,他们硬是提前五天完成了闭锁机的制造任务。高炮一响,有效地扼制了国民党反动派飞机的轰炸破坏,保证了支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沈阳市区的安全。接着,小组又圆满完成了子弹检查机和子弹装存机等多项任务,为此,小组受到东北人民政府和东北军区的表彰奖励。
1949年初春,为了带动全厂职工更有力地支援解放战争,在军代表王金平的引导下,马恒昌带领车工一组向全厂发出了开展迎接“红五月”劳动竞赛的倡议,把消灭废品,提高质量和效率作为竞赛的主要目标,得到了全厂五十多个班组的热烈响应,一个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竞赛场面在全厂展开。在竞赛活动中,马恒昌带头成功革新了斜度板胎具,提高了工效3.1倍,创造了连续37天无废品,改进14种工具,工效提高2倍多的新成绩,走在了全厂的前列。
1949年4月28日,马恒昌小组在迎接“红五月”的劳动竞赛中当了“状元”,在厂竞赛总结表彰大会上,厂领导把一面“生产竞赛模范”的红旗授予马恒昌所领导的车工小组,正式命名这个小组为“马恒昌小组”。从此,马恒昌的名字就与他的小组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
1949年8月,马恒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马恒昌小组每月都提前完成生产计划,产品数量、质量同时创造新纪录。全组10名工友有8人全年没出一件废品;在7个月中全组完成7000余件精密部件;在创新纪录运动中,有7名工友创造了10次新纪录,共改进操作方法3次,改进18种工卡具。1949年9月、10月的生产任务仅用28天就全部完成。全组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9次、三等功6次。原小组的10名工友都先后入党。
为了表彰马恒昌小组的先进事迹,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授予小组“新纪录运动中的集体优秀工作者”称号,授予马恒昌“东北工业部特等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