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所原研究员
沈从文,男,苗族,无党派人士,1902年12月出生,湖南凤凰人,是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古稀之年,仍和助手们一起顽强拼搏,只用短短3个月,就将因文革耽搁15年之久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修订增补完稿,面世后深受好评,成为赠送外国元首的珍贵礼品。
沈从文,男,苗族,无党派人士,1902年12月出生,湖南凤凰人,是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古稀之年,仍和助手们一起顽强拼搏,只用短短3个月,就将因文革耽搁15年之久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修订增补完稿,面世后深受好评,成为赠送外国元首的珍贵礼品。
沈从文6岁入私塾,12岁进新式小学,14岁到当地土著部队当了补充兵。1921年在一次作战中被打散,从此脱离军籍,后靠亲戚的帮助在芷江警所当屠宰收税员。20岁在保靖印刷厂当校对时,结识了一位从长沙来的青年工人,接受到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信息,促成了人生的一个转折。他只身到北京谋求发展,曾试想进清华大学留学预备班,苦无门路而作罢,报考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又因基础太差而未果。在百般无奈之际,他给当时著名作家、北京大学统计学讲师郁达夫写了一封信,反映自己的生活境遇。郁达夫被他的生活苦困所震惊,写了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信》。他执着地向文坛迈进,以休芸芸笔名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遥夜》,后来又发表了《市集》,得到徐志摩等人的欣赏。
1924年到1928年,他先后写出《鸭子》《蜜柑》《入伍后》《阿丽思中国游记》等多个集子,奠定了自己在现代文学中的位置。在北京,他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6年底,他离开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创办《红黑》文学杂志。1928年,他应聘任上海吴淞中国公学讲师,结束了飘萍式的生活,执起教鞭。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还编撰过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编辑过《大公报》《益世报》等报的文艺副刊。1930年至1937年,他出版了《从文自传》《八骏图》《绅士的太太》《边城》等小说、散文、文论集达20多本。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返回湘西沅陵写作散文集《湘西》,后赴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同时主编报纸副刊。1946年重返北平,在北京大学任教,兼任北平《经世报》《平民日报》和天津《益世报》等报的文学副刊主编。北京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拒绝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留北京迎接解放。
全国解放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从事历史文物研究工作,198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30余年的艰苦努力工作,由著名文学家成为著名文物学家。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文物研究著作。
1964年按照周总理之嘱开展《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编写工作,仅仅一年时间,就和助手把一部数百幅实物图像、数十余万字研究说明文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初稿完成了。正在对这部书稿作进一步整理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书稿被定为“鼓吹帝王将相,提倡才子佳人”的毒草,他被下放到湖北乡下守菜园。在这样的逆境中,他没有放松工作,没有直观的资料,就凭默忆,描出了一幅幅图片。1976年10月,他的这项研究得到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木的支持。古稀之年,仍和助手们一起顽强拼搏,只用短短3个月,就将这部耽搁15年之久的大书修订增补完稿,面世后深受好评,成为赠送外国元首的珍贵礼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出版了一套12本的《沈从文文集》,还出版了《沈从文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学者称他的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有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是一个只靠自己一大堆作品在国内国外站得住的文学家,一个中国少有的在全世界面前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学家。1999年,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的评选中,他的《边城》排在鲁迅《呐喊》之后,名列第二,确属殊荣。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在北京病逝,终年86岁。骨灰葬在故乡凤凰城美丽的沱江畔。